12月1日,朱家河煤矿“职工理发室”和“便民超市”开始正式营业,这是该矿想方设法改善职工生活条件,不断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的又一力措。而理发店和超市的七名工作人员是并岗后富余人员的“再就业”,这是该矿落实矿业公司“四调整”战略的一个缩影。
今年以来,朱家河煤矿立足实际,完善成本管理体系,从生产系统、人员结构、工资结构和产品结构四个方面逐步进行相应的调整。通过调整,真正实现了减人增效这一关键目标。
生产系统优化调整
该矿生产系统优化调整从大处着眼,小处入手,以提高安全保障性、减少用工,提高效率、压缩成本消耗为出发点,达到降耗节支、提高效益的目的。目前,井下大的生产布局思路已很明朗,“优先四采、滞后五采、结束二采、暂停六采”,同时,系统优化按照计划也在逐步调整和完善。
自今年6月份以来,该矿矿井生产系统优化项目达13项,直接经济效益467.54万元。他们首先优化采掘生产技术方案,建立技术方案决策机制,加强协作,积极沟通,打破“各自为政、单打一”的陈旧思想,在算账的基础上,全面考虑,统筹安排;在优化机电运输系统方面,他们采取“避峰填谷”用电管理,加强用电目标考核,降低用电量,积极应用新技术、工艺,减少皮溜和各类小绞车数量;在“一通三防”系统优化方面,他们实施一采总回风巷“扩巷降阻”工程,降低主通风机供电频率;在修旧利废方面,他们拓宽自修范围,对机修厂和高档修理车间创新经营管理机制,实行独立核算,自负盈亏;在“多经三产”方面,他们扩大生产范围,为矿井供应各类支护用品材料,积极开拓创收业务,在自养职工的同时,实现利润。
人员结构调整
一是清退临时工,截至7月1日,已辞退临时工67人。二是实施并岗、合岗、走岗,一职多能,地面科室、辅助区队人员实施“一减二压三下”的办法,即一减:减少;二压:压缩;三下:向井下一线调整。如8月下旬组建了运料组,采掘区队入升井材料统一由运料组承担,按照20名运料工配置。由各采掘队抽调合同工15名,其余由安装队抽调5名合同工,采掘队原19名运料工充实到生产一线;7月底矿井平均人数1613人,比年初平均人数1665人减少52人;减少岗位79个,减少月工资支出40.4万元。另外,生产区队由12个减少到10个,八月份成立外包一队,117人去建庄矿承包掘进工程。三是队伍裁撤、机构合并。中层管理人员及组织机构“只减不增”,减少及合并部分科室、区队。截至2014年11月末,全矿本部职工人数1318人。
从12月起,该矿又采取措施:一是进行内部单位人员调整,缺员单位大力开展兼岗、并岗工作补充人员空缺。机关科室富余人员可进入劳司参加多经工作。二是利用工资杠杆倒逼地面人员流向井下一线岗位,地面工资支付与任务、安全、利润、成本、效率等指标完成情况挂钩,进行浮动支付。三是由劳人科定期公布矿岗位需求信息,形成用人单位与职工双选的用工形式,理顺人员超编单位职工流动渠道。
工资结构调整
该矿通过工资杠杆调衡作用,引导人员“从上向下”流动,补充一线、二线人员。主要采取的措施有:一是对基础工资结构进行分解,生活保障工资和年功工资不变,对岗位效益工资部分进行考核,和单位生产任务、经营结果挂钩;二是设置安全奖和矿业公司发文明确的奖项,其他所有单项奖予以取消;三是建立各类津补贴考核兑付机制,特别是技术津贴、入井津贴、夜班津贴等,都要与生产任务、经营结果和工作质量挂钩考核兑付;四是根据一线、二线和地面人员2:1.5:1的工资结构,采掘区队实行计件工资;辅助区队、带兵科室和机关后勤等单位人员岗位效益工资均和生产任务、经营效果和工作质量进行挂钩考核,按照不同比例支付工资;五是单项工程、特殊工程和零星工程实行工数(总额)承包工资机制,并按照安全、质量和工期进行考核兑付。
产品结构调整
面对煤炭用户对煤质需求的不断提高,该矿高度重视煤炭产品质量、将煤质视为生命。通过调整生产布局,优化生产系统,分采、分装、分运和强化生产过程控制管理。采取的措施有:一是采用同步过地质变化带的方法实现分采、分装、分运。工作面设计尽可能避开断层和薄煤区,或将断层对煤质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;二是坚持两区两面生产,优先四采焦煤区开采(5000-6000大卡),搭配二采区、五采区贫瘦煤开采(4000大卡);三是加强采、掘生产过程排水系统管理,严格煤水分流,杜绝拉水煤现象,减小水对煤质的影响;四是超前对采区煤质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化验,做好煤质接续安排,做好各掘进头、准备煤量采面化验,对其发热量分布做到心中有数。五是协调外部关系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。及时调整生产方案和装车办法,确保正常生产和销售。六是根据煤质情况煤场实行分堆贮存、条块化管理,按照销售计划进行合理调配装车,基本实现产品系列化,满足各类用户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