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磨砺,煤炭年产量由200多万吨提升为一千多万吨,安全生产由事故多发期到实现安全生产一千天,职工年收入由3万元增资为6.5万元,今年上半年实现盈利2240.18万元,由原全国36户特困煤炭企业跨入全国千万吨现代化煤炭企业的行列......
蒲白矿业:谋势而动 逆势而为
“煤炭工业属强周期行业,近10年的高速增长必然要面临下坡态势。”蒲白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雷贵生,对这个百年老企业在管理定位上有着更长远的思虑。五年来,蒲白矿业公司推崇和创新以“讲实话,干实事,求实效”为灵魂的“实”文化,未雨绸缪,超前作为,使蒲白进入稳定发展期:连续两年取得了煤炭产量超千万、安全生产一千天,经受住市场跌宕的考验。特别是在企业亏损面超过60%的2014年,凭着五年来未雨绸缪“打基础、保稳定、谋发展”的“十二五”战略部署,他们逆势而为,上半年反而实现了盈利2240.18万元,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。
战略制胜:确立发展思路 制定发展规划
2009年7月,在煤炭行业打拼30年、有着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雷贵生开始“掌舵”蒲白,人如其名,他工作雷厉风行,但一步一实。上任伊始他走遍矿区角角落落,上至各级领导班子,下至普通员工家属,他说:“新一届班子有责任把大家强企富民的愿望凝聚起来。这需要有一个大战略。”
面对煤炭行业发展的波澜壮阔,蒲白却正面临发展的瓶颈,煤炭主业资源赋存条件差,生产接续紧张,采掘机械化程度低,安全欠账多;非煤产业规模偏小,缺乏竞争力,后劲不足。发展如何破题?新班子反复研究,多方论证,实事求是,确立了“打基础、保稳定、谋发展”的九字方针,成为指导蒲白“十二五”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。
打基础:从设施系统上逐步消除矿区安全隐患;加大人的行为治理力度;矿井安全、非煤、地面三个标准化建设上新台阶;加快提高采掘机械化水平的步伐;加快矿区环境治理步伐。
保稳定: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老区生产能力,使老区产量稳定在每年400万吨以上;挖掘老区资源潜力,积极应用先进技术,延长老区现有矿井服务年限,让老区人心稳、生活稳。
谋发展:加快新区建庄、建新两矿建设步伐,“十二五”期间使新区产能达到800万吨。到“十三五”期间,在老区雷牙和尧禾井田分别建立两个300万吨矿井,使公司产能达到1800万吨,实现千万吨安全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煤炭企业愿景。
随着陕煤化集团实业、物资供应、机械制造和煤炭销售等板块的分离,蒲白发展格局更加清晰。2012年公司完成原煤产量1032.9万吨,首次跨入全国千万吨煤炭企业的行列。这是蒲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,是几代建设者梦寐以求的夙愿。
目前,蒲白应对市场这只“看不见的手”,把发展定位在更加注重发展特色上,提出了“苦练内功、稳步发展、创建特色”的工作思路:苦练内功,即破解矿井地质条件复杂、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难题,矢志不渝地追求安全“零”目标;转变思维观念,促进管理转型,提高企业管理水平。稳步发展,即科学合理安排生产,稳定千万吨煤炭产量;加快安全技术改造项目建设,增强蒲白发展后劲。创建特色,即围绕中心工作和新形势新任务,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,出特色、出亮点;建塑并丰富具有蒲白特色的企业文化品牌,共建共享蒲白美好精神家园。并且经过论证确定了2013-2017年生产接续五年规划,使以后5-10年年产量保持在1100万吨左右,为蒲白更长远发展夯实基础。
科学发展:构筑发展框架 实现双保双转三增效
百丈之台,起于微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蒲白在行业兴起时不搞盲目地大干快上,在市场低潮时也不瞻前顾后束手束脚。而是因势而动,构筑起“双保双转三增效”的发展框架,即保安全“零”目标、保原煤“千万吨”产量;企业转型升级、产品转化调整;实现管理增效、降本增效、提质增效。管理模式从精细化管理向精益化管理转变。
老区进行技能改造,新区加快发展步伐,新区老区优势互补,成为一架马车的两个驱动。老区三个主力矿井对现有可采资源重新调整生产布局,新增可采储量、精采细掘。他们为朱家河煤矿投资1300万元进行矿井扩能改造,生产能力提高了60%;为白水煤矿投资1.7亿元的安全技术改造工程,彻底消除了矿井通风、排水、供电等重大安全隐患,并为矿井二水平开拓延伸打好前期基础,产能得以稳定;为西固煤业投资870.6万元进行机械化改造,产能从原来的30万吨提高到70多万吨;为铁路运输线投资5000万元,改变了行车时速限制在20公里不安全的落后局面,增强了运力;拆换下来的铁轨辅设到井下运输线路,节资达1800多万元;投资2400万元实施矿区供电改造工程,彻底解决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供电“卡脖子”、“低电压”问题。
他们在井下恶劣地质条件下,扼住了“安全”这个最大的成本咽喉,连续安全生产超过1000天,实现两个安全年。在人的层面,逐层、逐项、逐人开展“人的安全行为专项治理”,强力推行煤矿131个工种作业标准及“手指口述”,实现员工手指口述操作法与日常工作的无缝衔接。并把矿级领导《七条规定》的执行按20%计入安全责任制考核中,纳入深化风险预控管理;在设施设备保障方面,投入1.6亿元完成411项专项治理工程优化井下生产环境,全面升级各矿井“采、掘、机、运、通、防治水”等基本系统,又先后投入6623.6万元建立完善了监测监控、人员定位、紧急避险、压风自救、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井下安全避险“六大系统”。
他们扭转“重生产、轻管理”思想,鼓励各矿井实行“一矿一品”特色安全管理模式,如朱家河矿的“153三违管理模式”、白水矿的“三违树枝管理模式”、铁运公司的10334安全管理样板,特别是建庄矿业“1366安全信息化模式”在全国煤炭系统成为亮点,基本实现了矿山资源与开采环境优美化、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、信息传输网络化,煤矿日产量超过10000吨,吨煤利润达到100元左右。西固煤业实现安全生产12周年,截止2014年6月底以安全生产4425天领跑集团、乃至整个西北安全生产最长周期,成为蒲白的一块金字招牌。矿区采煤机械化程度96.8%,综采机械化程度93.9%,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93.7%,综掘机械化程度89.1%,矿区所有矿井全部达到国家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。
2012年投入科技费用5906.37万元支持科技项目研究。2013年投入7634万元完成科研项目32个,2014年延续科研项目12个,以煤炭开发、生产过程安全、机械化、数字化矿井建设为主线,提升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。所属7户“十二五”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环比下降2.1%;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80%以上,企业由数量增长型逐步向内涵提升型转变。
管理创新:实行管控体制 实现效益最大化
“今年是10余年来最困难的一年。”2014年二季度企业煤炭售价的降幅达12.43%,销售不畅、外欠煤款回收困难、流动资金日益紧张……他们抓住成本管理这个关键环节,吨煤成本由2012年的310多元降为现在的230多元。随之又推出了“史上最严厉”措施,用倒逼的思维实现效益最大化,抽放掉运营、管理、冗员、成本、分配等多余的“水分”,全面展开“一增一减四调整”。
一增: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,新区两个矿井在年初下达指标基础上增盈利润一个亿。新区建庄、建新两矿新安装两个盘区,产能进一步释放,年产量可实现800至900万吨,而且煤质优良,陕西省名牌产品“建庄牌”优质动力煤在社会和用户中享有很好的声望,增加了盈利能力。
一减:老区比上年减亏一个亿。白水矿重组和人员分流减亏8000多万元;原属尧峰公司移交分流卸去了1000万元的负担;矸石电厂、铁运公司通过结构调整,可减亏1800万元以上,朱家河矿、西固煤业井下生产布局调整到位,可增盈2000万元。
人员结构调整:调整就是用减员、外包队伍有序退出、农协工到期有序返乡、清退临时工及返聘人员等办法,把职工人数两年内降至7000人以内。白水矿人员逐步降至600人,人均年产量保持800吨以上;朱家河矿1000至1200人,人均年产量保持1000—1200吨;西固煤业600人,人均产量1250吨;铁运公司、矸石电厂、高岭土公司职工人数总体控制在1000人以内;新区的建庄和建新两矿包括安置老区分流富余人员,职工人数控制在2500人以内。
产品结构调整:老区年产量控制在260万吨左右,主要是提高、稳定煤质。新区增量,主要提高洗煤率增加精煤、块煤产量。同时把新区优质煤与老区煤炭进行配销,使含硫量降低到1.0以下。铁运公司整建制对外承包运输业务,开拓和扩大经营范围。矸石电厂研究与大用户相匹配 “上网下网”机制,发挥“避峰填谷”综合效益,同时清理供水、供电等关联交易补贴问题。高岭土抓住市场机遇开拓市场,巩固经营。
工资结构调整:打破过去的岗别、绩效的工资结构,摒弃平均主义,实行一线、辅助、地面按照2:1.5:1比例调整分配,向一线倾斜。且与产量、进尺、运量、安全等挂钩,实行计件工资。
矿井生产系统结构调整:根据公司确定的生产接续“五年规划”,各矿井进行集约化生产布局调整。白水矿维持50万吨年生产能力,形成一井一区一面生产布局。朱家河矿保持120万吨年生产能力,形成一井两区两面生产布局。西固煤业保持75万吨年生产能力,形成一井一区一面生产布局。建庄矿业生产能力保持在450万吨左右,保持一井一区一面生产布局。建新煤化生产能力保持在350万吨左右,保持一井一区一面生产布局。
这里值得一提的是,有着106年煤炭开采历史的白水矿,人员转移分流到建庄矿业、建新煤化、蒲白实业公司和调往彬长矿业公司等,职工总数从1625人锐减到765人,做到了过渡平稳。
以人为本:一切为了发展 为了员工
蒲白矿区建矿史逾百年,目前员工8000余人、职工家属6万人。他们始终不渝地抓民生工程为职工群众带来了福祉,让昔日的“煤黑子”充分享受体面劳动、快乐工作、有尊严生活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。
“一切为了发展、一切为了员工”,他们认真贯彻陕煤化集团的企业宗旨,让职工生活与企业经济发展同步。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6.5万元以上。
他们《关于困难职工救助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》实施兜底帮扶,就像一把大伞,从大病就医、子女入学、生活保障三个方面为困难职工遮风挡雨。几年来,他们拿出760余万元对困难户进行救助;320多万元救助困难职工子女就学;矿区工会自主发起的职工互助基金会覆盖95%的患病职工,为职工提供“雪中送炭”的资金援助,一次性救助最高可达5万元。
沉陷治理工程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先后让6100多户职工搬进新居。投资4600万元的热电联产工程“终结”了矿区“煤霾”,每年还可增加经济效益500万元。社区供热改造工程投入3900万元实现了矿区全覆盖供暖。水、电、暖、网家家入户,每年暗补超过1000万元。他们每年为已经划拨分离出去的蒲白实业公司、职工医院、技校、林业等拨款达5000多万元。
矿区摄影、书画、羽协、乒协等矿区职工文体协会逐步建立,戏曲自乐班、离退休合唱团舞蹈队等职工家属自发的团体如雨后春笋。矿区居民生活情趣、品味不断丰富提升。
公司22个民情信息接待站,208个意见箱,36部诉求电话,240余名信息员,使职工呼声和真情意愿舒畅表达。平等协商制度监督履行《劳动合同》、《集体合同》,加强职业病防治体检,决策稳定风险评估机构确保了职工群众切身利益。
他们履行国企社会责任的“千企千村”扶助行动,对口扶助所在蒲城、白水两县6镇9村23个项目,投入资金360万元,以项目带动扶贫,诚心诚意不作秀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帮助当地村民群众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长久的扶贫机制。
蒲白这五年,不仅实现了规模上的提升和“实”文化的落地,更主要的是建立起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和自信。市场的搏击历练仍将继续,而蒲白人更多了一份内敛和果敢,已经凝聚起了不断的超越和攀登的力量。 (校天奇 惠劳武 张莉)